43 灵活实现动态限流限速,其实没有那么难

你好,我是温铭。

前面的课程中,我为你介绍了漏桶和令牌桶算法,它们都是应对突发流量的常用手段。同时,我们也学习了如何通过 Nginx 配置文件的方式,来实现对请求的限流限速。不过很显然,使用 Nginx 配置文件的方式,仅仅停留在可用的层面,距离好用还是有不小的距离的。

第一个问题便是,限速的 key 被限制在 Nginx 的变量范围内,不能灵活地设置。比如,根据不同的省份和不同的客户端渠道,来设置不同的限速阈值,这种常见的需求用 Nginx 就没有办法实现。

另外一个更大的问题是,不能动态地调整速率,每次修改都需要重载 Nginx 服务,这一点我们在上节课的最后也提到过。这样一来,根据不同的时间段限速这种需求,就只能通过外置的脚本来蹩脚地实现了。

要知道,技术是为业务服务的,同时,业务也在驱动着技术的进步。在 Nginx 诞生的时代,并没有什么动态调整配置的需求,更多的是反向代理、负载均衡、低内存占用等类似的需求,在驱动着 Nginx 的成长。在技术的架构和实现上,并没有人能够预料到,在移动互联网、IoT、微服务等场景下,对于动态和精细控制的需求会大量爆发。

而 OpenResty 使用 Lua 脚本的方式,恰好能够弥补 Nginx 在这方面的缺失,形成了有效的互补。这也是 OpenResty 被广泛地用于替换 Nginx 的根源所在。在后面几节课中,我会为你继续介绍更多 OpenResty 中动态的场景和示例。今天,就让我们先来看下,如何使用 OpenResty 来实现动态限流和限速。

在 OpenResty 中,我们推荐使用 lua-resty-limit-traffic 来做流量的限制。它里面包含了 limit-req(限制请求速率)、 limit-count(限制请求数) 和 limit-conn (限制并发连接数)这三种不同的限制方式;并且提供了limit.traffic ,可以把这三种方式进行聚合使用。

限制请求速率

让我们先来看下 limit-req,它使用的是漏桶算法来限制请求的速率。

在上一节中,我们已经简要介绍了这个 resty 库中漏桶算法的关键实现代码,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如何使用这个库。我们来看下面这段示例代码:

resty --shdict='my_limit_req_store 100m' -e 'local limit_req = require "resty.limit.req"
local lim, err = limit_req.new("my_limit_req_store", 200, 100)
local delay, err = lim:incoming("key", true)
if not delay then
    if err == "rejected" then
        return ngx.exit(503)
    end
    return ngx.exit(500)
end

 if delay >= 0.001 then
    ngx.sleep(delay)
end'

我们知道,lua-resty-limit-traffic 是使用共享字典来对 key 进行保存和计数的,所以在使用 limit-req 前,我们需要先声明 my_limit_req_store 这个 100m 的空间。这一点对于 limit-connlimit-count 也是类似的,它们都需要自己单独的共享字典空间,以便区分开。

limit_req.new("my_limit_req_store", 200, 100)

上面这行代码,便是其中最关键的一行代码。它的含义,是使用名为 my_limit_req_store 的共享字典来存放统计数据,并把每秒的速率设置为 200。这样,如果超过 200 但小于 300(这个值是 200 + 100 计算得到的) 的话,就需要排队等候;如果超过 300 的话,就会直接拒绝。

在设置完成后,我们就要对终端的请求进行处理了,lim: incoming("key", true) 就是来做这件事情的。incoming这个函数有两个参数,我们需要详细解读一下。

第一个参数,是用户指定的限速的 key。在上面的示例中它是一个字符串常量,这就意味着要对所有终端都统一限速。如果要实现根据不同省份和渠道来限速,其实也很简单,把这两个信息都作为 key 即可,下面是实现这一需求的伪代码:

local  province = get_ province(ngx.var.binary_remote_addr)
local channel = ngx.req.get_headers()["channel"]
local key = province .. channel
lim:incoming(key, true)

当然,你也可以举一反三,自定义 key 的含义以及调用 incoming 的条件,这样你就能收到非常灵活的限流限速效果了。

我们再来看incoming 函数的第二个参数,它是一个布尔值,默认是 false,意味着这个请求不会被记录到共享字典中做统计,这只是一次 演习。如果设置为 true,就会产生实际的效果了。因此,在大多数情况下,你都需要显式地把它设置为 true。

你可能会纳闷儿,为什么会有这个参数的存在呢?我们不妨考虑一下这样的一个场景,你设置了两个不同的 limit-req 实例,针对不同的 key,一个 key 是主机名,另外一个 key 是客户端的 IP 地址。那么,当一个终端请求被处理的时候,会按照先后顺序调用这两个实例的 incoming 方法,就像下面这段伪码表示的一样:

local limiter_one, err = limit_req.new("my_limit_req_store", 200, 100)
local limiter_two, err = limit_req.new("my_limit_req_store", 20, 10)

limiter_one :incoming(ngx.var.host, true)
limiter_two:incoming(ngx.var.binary_remote_addr, true)

如果用户的请求通过了 limiter_one 的阈值检测,但被 limiter_two 的检测拒绝,那么 limiter_one:incoming 这次函数调用就应该被认为是一次 演习,不应该真的去计数。

这样一来,上述的代码逻辑就不够严谨了。我们需要事先对所有的 limiter 做一次演习,如果有 limiter 的阈值被触发,可以 rejected 终端请求,就可以直接返回:

for i = 1, n do
    local lim = limiters[i]
    local delay, err = lim:incoming(keys[i], i == n)
    if not delay then
        return nil, err
    end
end

这其实就是 incoming 函数第二个参数的意义所在。刚刚这段代码就是 limit.traffic 模块最核心的一段代码,专门用作多个限流器的组合所用。

限制请求数

再来看下 limit.count 这个限制请求数的库,它的效果和 GitHub API 的 Rate Limiting 一样,可以限制固定时间窗口内有多少次用户请求。老规矩,我们先来看一段示例代码:

local limit_count = require "resty.limit.count"

local lim, err = limit_count.new("my_limit_count_store", 5000, 3600)

local key = ngx.req.get_headers()["Authorization"]
local delay, remaining = lim:incoming(key, true)

你可以看到,limit.countlimit.req 的使用方法是类似的,我们先在 Nginx.conf 中定义一个字典:

lua_shared_dict my_limit_count_store 100m;

然后 new 一个 limiter 对象,最后用 incoming 函数来判断和处理。

不过,不同的是,limit-count 中的incoming 函数的第二个返回值,代表着还剩余的调用次数,我们可以据此在响应头中增加字段,给终端更好的提示:

ngx.header["X-RateLimit-Limit"] = "5000"
ngx.header["X-RateLimit-Remaining"] = remaining

限制并发连接数

第三种方式,也就是limit.conn ,是用来限制并发连接数的库。它和前面提到的两个库有所不同,有一个特别的 leaving API,这里我来简单介绍下。

前面所讲的限制请求速率和限制请求数,都是可以直接在 access 这一个阶段内完成的。而限制并发连接数则不同,它不仅需要在 access 阶段判断是否超过阈值,而且需要在 log 阶段调用 leaving 接口:

log_by_lua_block {
    local latency = tonumber(ngx.var.request_time) - ctx.limit_conn_delay
    local key = ctx.limit_conn_key

    local conn, err = lim:leaving(key, latency)
}

不过,这个接口的核心代码其实也很简单,也就是下面这一行代码,实际上就是把连接数减一的操作。如果你没有在 log 阶段做这个清理的动作,那么连接数就会一直上涨,很快就会达到并发的阈值。

local conn, err = dict:incr(key, -1)

限速器的组合

到这里,这三种方式我们就分别介绍完了。最后,我们再来看看,怎么把 limit.ratelimit.connlimit.count 组合起来使用。这就需要用到 limit.traffic 中的 combine 函数了:

local lim1, err = limit_req.new("my_req_store", 300, 200)
local lim2, err = limit_req.new("my_req_store", 200, 100)
local lim3, err = limit_conn.new("my_conn_store", 1000, 1000, 0.5)

local limiters = {lim1, lim2, lim3}
local host = ngx.var.host
local client = ngx.var.binary_remote_addr
local keys = {host, client, client}

local delay, err = limit_traffic.combine(limiters, keys, states)

有了刚刚的知识基础,这段代码你应该很容易看明白。combine 函数的核心代码,在我们上面分析 limit.rate 的时候已经提到了一部分,它主要是借助了演习功能和 uncommit 函数来实现。这样组合以后,你就可以为多个限流器设置不同的阈值和 key,实现更复杂的业务需求了。

写在最后

limit.traffic 不仅支持今天所讲的这三种限速器,实际上,只要某个限速器有 incominguncommit 接口,都可以被 limit.trafficcombine 函数管理。

最后,给你留一个作业题。你可以写一个例子,把之前我们介绍过的基于令牌桶的限速器组合起来吗?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答案与我讨论,也欢迎你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你的同事朋友,一起学习和交流。